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2024-05-09 21:27

1.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 
水土流失严重。
沙漠化迅速发展。
森林资源锐减。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大气污染严重。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环境是一种特殊资产。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2.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如下:
一、城市环境污染态势严重。
1、大气环境污染严重:虽然我国大气污染近些年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冬季,雾霾天还总是会出现,这跟我国长期使用燃煤有很大关系,煤炭消耗大,导致部分地区酸雨污染严重,尤以西南和东南部酸雨区最为突出。
2、水环境污染呈现恶化:全国各大河流湖泊有近半数受到严重污染,将近90010的城市水质超标,几千公里河段内的鱼类几乎全部灭绝,百分之五十左右的中小河流不满足渔业水质标准,每年的污染死鱼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四亿元之多,严重威胁到了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利益。
3、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依然严重:城市道路噪声污染严重,且很多城市呈现恶化态势。在城市环境中,还存在另一大污染现象,就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快速增长着,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理很有可能出现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
二、生态破坏态势严重。
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自然资源大肆开发,导致过度开发严重,自然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使用,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断出现恶化和失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下:
1、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生物以及植物种类,然而在生态环境破坏之下,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它们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生命受到威胁,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有将近五千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状态,占比达百分之十五以上。
2、植被破坏严重:作为生态系统重要支柱之一的森林系统近些年破坏严重,成熟林储量已经大幅度减少,由于过度放牧,以及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我国草原资源也出现大面积退化、沙化现象,导致风沙严重。
3、土地退化严重:我国土地沙漠化自建国以来一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同时还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目前面积已达一百七十九万平方公里。

保护环境的措施:

1、减少浪费,够用即可,太多浪费生产废弃之后还需要解决环境消化。
2、减少污染,如乱丢垃圾,垃圾分类丢弃到指定垃圾桶有助于环卫工人分类再循环使用。
3、阻止不文明行为、阻止保护环境行为、阻止浪费资源行为也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方法。
4、响应公益组织,经常有类似全球关灯一小时,如果大家都不响应活动这活动就变的没意义,通过活动可以让更多人加入环保行动。
5、从自身做起,做好了自己行为再去影响别人,让这种意识深入多每个人心里,环保就能得到保障。
6、加入公益组织,为环保添砖加瓦,公益组织经常招人都不好招,多些人响应这些组织会越来越壮大。

3.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怎样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怎样

4. 我国的生态环境有哪些问题?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全国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年日均值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城市超过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近10倍。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监测的50多座城市里污染最严重的10名之中。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9%,而且酸雨严重区已越过长江,向黄河流域蔓延,青岛也监测到酸雨,全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0亿元。以长沙、赣州、怀化、南昌等地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全国最严重的酸雨区,其中心区域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


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监测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据对15个省市29条河流的监测,有2800千米河段鱼类基本绝迹。淮河流域191条支流中,80%的水呈黑绿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沿岸不少工厂被迫停产,一些地区农作物绝收。1994年7月,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两亿吨污水排入干流,形成70千米长的污染带,使苏皖两省150多万人无水可饮。各地由于水污染导致的停工、停产及纠纷事件频频发生。


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0多亿吨,每年仍以六七亿吨的速度增加,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些地区盲目发展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不合理地开发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了植被破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贵州省务川县从事土法炼汞的农民中,有97%的人有汞中毒症状;安徽省奎河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癌症发病率高达1024/10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多倍。各地污染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逐年增加,由此酿成的械斗等流血冲突和人员伤亡时有发生,已开始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的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环境问题上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20世纪50年代人口问题的覆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5.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简介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  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我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森林资源锐减。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我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大陆,而且也影响港澳和邻近国家。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环境是一种特殊资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我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我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  为了改变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简介

6. 生态环境现状

(一)自然环境
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北缘与湘鄂山地交汇地带的湘西北中、低山、山原区,东与湘北洞庭湖平原区接壤,北与川东南、鄂西南山地毗连,西与黔东北高原邻接,南止沅麻盆地西缘。区内气温偏低,光照偏少,干湿季节不明显。年平均温度16℃~17℃,年日照时数1400 h,>10℃积温为5000℃~5300℃,80%的保证率积温仅4800℃~5100℃,极端最低气温为-6℃~-15℃,无霜期只有265~285 d。雨量比较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900 mm,特别是武陵山区降雨量显著增多,并多以大雨,暴雨,形成了湘鄂(湖北以五峰、鹤峰为中心)暴雨中心区。水系甚为发育,且呈树枝状。发育有澧水干流及其支流,南端为沅水一级支流酉水。土壤以黄色石灰土和黄壤性土为主,黄色石灰土面积约1341万亩,占区内总面积的35%,黄壤性土面积约1322万亩,占区内总面积的34.4%。其次有水稻土、黄壤、棕色石灰土、暗黄棕壤、粗骨石灰土、石灰性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5.64%,以针叶林为主,阔叶树、竹林也有分布。
地处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间的沅麻河谷盆地区,具有光热充足,冬冷春寒,干湿季节明显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温度16.6℃,>10℃积温为5000℃~5300℃,持续日数为230~235 d,无霜期278 d左右,年日照时数1500 h左右。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上,7~9月降水量在340~380 mm之间。土壤以紫色土和黄红壤为主,其中紫色土占近30%,主要分布于沅水西岸,以及溆浦盆地,一般分布于海拔高度200~500 m之间;黄红壤占43%,主要沿沅江及其支流巫水的两岸分布,海拔高度为300~500 m。
雪峰山地区,包括西部的西晃山和南部的越城岭一部分,光能资源和热能资源居全省最少区之一。年日照时数1250~1400 h,>10℃积温为4200℃~5300℃,年降水量除安化暴雨中心外,一般为1300 mm。常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以黄壤为主,占51.4%,主要分布在500~1200 m地带;次为红壤,石灰土和水稻土零星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8.45%,以针叶林为主,以及针叶阔叶混交林等,此外城步南山有大片草地分布。
位于本省北部的洞庭湖滨湖平原区,属于我国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型的长江中游气候大区,其气候特点是光、热较足,春暖迟,秋寒早。年日照时数1700~1800 h,是全省日照最多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5℃~17℃,>10℃的积温在5000℃~5400℃,无霜期历年平均为265~280 d。以洞庭湖盆地为中心的冲积平原年降水量1200~1300 mm,为全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且分布不均匀,南部较多,北部较少,4~6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50%,多大雨、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土壤有三个组合:①以紫潮沙泥为主,分布在南洞庭湖以北的安乡、南县的全部,沅江和华容的大部,以及澧县、常德、汉寿、岳阳、临湘等县的一部分;②以黄潮沙泥为主,分布在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入湖处;③以红黄泥为主,分布在洞庭湖以南的湘阴及益阳等县,其次在汉寿、常德、澧县、华容等县亦有较大面积分布。此外,棕红壤多分布在环湖的东、西侧;红壤集中分布在环湖的南侧;黄红壤分布在西部外缘;紫色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潮土沿各大小河流的两岸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19.08%,以针叶林为主。
位于本省中部的湘中丘陵区为我国中亚热带典型地段之一,光能、热量资源丰富,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夏季高温酷热,冬无严寒,但春寒潮频繁。本区全年日照时数1400~1750 h,年平均气温为16.8℃~18.0℃,>10℃的积温5300℃~5600℃,无霜期长达261~281 d,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8℃~6.5℃。降水量大,但分布不均匀,常发生前涝后旱现象。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 mm,春末夏初多雨,一般年份4~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5%左右;盛夏秋初干旱,7~9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且多以雷阵雨为主,而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空气相对湿度小,故易发生干旱,尤其是衡~邵一带,历来有“干旱走廊”之称。土壤以红壤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紫色土,它们在红盆中广泛分布,水稻土亦有相当量的分布,主要沿河谷两岸的阶地以及低山、丘陵谷地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40.60%,以经济林地、针叶林为主,竹林也有广泛分布。
位于省内东部的湘东盆地—山地区,光能、热量资源丰富,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全年日照时数1500~1700 h,年平均气温16℃~17℃,>10℃的积温为5300℃~5600℃,无霜期长达260~280天,最低气温在-6℃~-8℃。雨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 mm,春夏雨多常出现暴雨山洪,危害农作物。秋冬雨水略少,产生轻微秋旱。土壤以红壤为主,其次为紫色土、水稻土,还有棕红壤、黄壤、暗黄壤、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2.82%,以针叶林为主,经济林亦有一定分布。
位于本省南部的湘南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7.8℃以上,为全省气温最高地区,年日照时数1750 h,年太阳总辐射每平方厘米105~109 kW,>10℃的积温为5500℃~5800℃,持续240~260 d,无霜期长达290~310 d,最低温可为-6℃左右。年降水量平均为1300~1800 mm,东部的桂东和西南部的江华,是本区的东西两侧的两个降水中心,高达1800~2000 mm。土壤以红壤为主,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黄壤、暗黄棕壤、山地草甸土为次。红壤一般分布于海拔700 m以下的低山及丘岗;黄壤分布于山地海拔700~1300 m中山区;暗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200 m以上的山顶脊地。森林植被覆盖率为59.79%,以针叶林为主,经济林和竹林亦有一定分布。
(二)社会经济环境
湖南省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人口大省,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侗族、瑶族、苗族、壮族、白族、彝族、布依族、回族、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等51个民族。截至1998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502万人,人口密度达305.24人/km2,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64万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14%。
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林业和渔业基地。解放以来,湖南省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广泛开展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截至1995年,全省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00多万处,其中大型水库与灌区14处,中型水库200多处,小型水库1200余处,塘坝200多万处,机电排灌装机385.53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68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218.57万公顷。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基本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全省农业总产值1262.46亿元,粮食总产量281.82亿千克,棉花19.25万吨,油料120.74万吨,烤烟14.34万吨,水果109.07万吨,养殖业在连续几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湖南省的现代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食品、纺织和能源等六大支柱行业为主体的、门类较多的产业结构体系。工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以重工业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为发展重点,自1978年以后,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重工业也进行了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了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国有企业仍居主导地位,但是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迅速发展。1998年省境内中央路营里程2275 km,地方铁路通车里程344.7 km,公路通车里程60077 km,内河航道里程1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20条,管道里程164 km,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交通运输网络。全省市话交换机容量达315.37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134.29万门,邮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达到31.55万公里,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已开通国际、国内直拨电话业务,实现了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转变,完成了模拟网向数字网的过渡,并正在向可传输各种信息媒体的宽带网、智能网转变。全省交通运输与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
教育事业在调整、改革中稳步发展。1998年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共4.94万所,在校学生达1336.93万人,全省高等院校数已发展到49所,为了提高成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各地广泛开展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1998年参加各级成人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达到83.39万人。
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发展。1998年,仅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科研与科技开发机构就达196个,其中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4个。全省国有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83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81.20万人,在湘“两院”院士16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1998年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950项,其中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的项目333个,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2项,不少项目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地质环境
湖南省在大地构造上分属于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者大致以雪峰山东南缘安化—靖县断裂为界。自中元古代末期的武陵运动开始,以后历次构造运动在湖南省均有所反映,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湖南省的地形地貌有着巨大影响,造成湖南省地壳总体上是西升东降、南升北降的格局。形成了如下几个地质构造—地貌区:
(1)湘西北褶皱隆起岩溶发育山原山地区。海拔一般为600~1200 m,最高为2098 m。河谷多“V”字型,切割深500~1500 m。碳酸岩盐分布区岩溶地貌景观显著,区内发育巨大断裂及舒缓褶皱,属较稳定地块。历史地震最高6.1级,主要地质灾害为溶洞、地下河、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等。
(2)湘西断褶隆升山地区。海拔500~800 m,最高2021 m。水系发育,河谷多呈“V”形。区内活动性断裂发育。地壳尚稳定,历史上地震最高5级。岩组复杂,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渗漏塌陷、边坡不稳、软弱夹层等。
(3)湘北断陷盆地冲积平原区。地势低平,地壳上属较不稳定区,主要地质灾害为软土层的塌陷、沉陷、管涌、地壳沉降和河湖淤积等。
(4)湘中褶断岩溶发育丘陵盆地区。区内大部为丘陵盆地,局部中低山。丘陵海拔150~350 m,中低山山峰最高1513 m。盆地中水系发育,晚近期活动性断裂也很发育。历史地震最高5.5级,沿断裂带有温泉出露,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塌陷渗漏,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采煤区地面变形破坏等。
(5)湘东断褶拗陷丘陵山地区。区内中部及南部为丘陵盆地,偶有低山,海拔一般100~300 m,山峰最高1289 m;东北为低山丘陵,边境幕阜山、连云山,海拔1615 m。山体谷地呈北北东向雁形排列,晚近期活动性断裂发育,规模巨大。历史地震最高5.5级,主要地质灾害为水土流失、岩溶塌陷渗漏等。
(6)湘东南褶断隆起岩溶发育山地丘陵区。区内岩溶发育强烈,岩溶地貌显著。晚近期活动性断裂发育,规模巨大,构造复杂,以坚硬-较坚硬碳酸盐岩组及坚硬-较弱浅变质岩组为主。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塌陷渗漏、软弱夹层、边坡不稳。

7. 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哪些问题?

1、大气污染:我们身边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2、水污染: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3、垃圾处理: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4、生物破坏: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哪些问题?

8. 我国的生态环境有哪些问题?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全国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年日均值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城市超过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近10倍。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监测的50多座城市里污染最严重的10名之中。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9%,而且酸雨严重区已越过长江,向黄河流域蔓延,青岛也监测到酸雨,全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0亿元。以长沙、赣州、怀化、南昌等地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全国最严重的酸雨区,其中心区域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
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监测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据对15个省市29条河流的监测,有2800千米河段鱼类基本绝迹。淮河流域191条支流中,80%的水呈黑绿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沿岸不少工厂被迫停产,一些地区农作物绝收。1994年7月,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两亿吨污水排入干流,形成70千米长的污染带,使苏皖两省150多万人无水可饮。各地由于水污染导致的停工、停产及纠纷事件频频发生。
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0多亿吨,每年仍以六七亿吨的速度增加,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些地区盲目发展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不合理地开发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了植被破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贵州省务川县从事土法炼汞的农民中,有97%的人有汞中毒症状;安徽省奎河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癌症发病率高达1024/10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多倍。各地污染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逐年增加,由此酿成的械斗等流血冲突和人员伤亡时有发生,已开始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的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环境问题上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20世纪50年代人口问题的覆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