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一人之力灭一国的王玄策,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4-05-09 04:48

1. 曾经以一人之力灭一国的王玄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上篇文章写了一副“帝国主义嘴脸”的汉使,就有朋友在评论区里提到了王玄策,认为唯有此人之横行霸道堪比汉使。对于这一观点,我的感觉是非常纠结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先后有数十个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大体上都无法摆脱两种结局:要么亡于内乱,要么毁于外患。而所谓的外患,就是那些如同割不完的韭菜一样层出不穷的扑向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从夏商时的荤粥(音同“熏御”)到明末的建州女真,这些马上民族跟中原王朝相爱相杀,始终像一片乌云般笼罩在后者的头顶挥之不去。


一部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战史
既然是马上民族,就必然发源于适合养马的地方。于是西北两个方向就成了中原王朝抵御外敌的主战场,东北那旮旯也勉强算得上。至于南方,那里就算能养马恐怕长得还没有北方的驴子大,中原王朝要还是打不赢,那就真该去死了。
所以一旦西北两个方向有事,像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这样的雄主哪怕是把家底打光也要死磕到底。可要是南边有谁不服了,中原的皇帝们大都是一脸的嫌弃和不耐烦,有时连打都懒得打。极端如宋太祖赵匡胤干脆就拿玉斧一划,大渡河南边的地盘统统都不要了……
从秦到清,南方能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似乎只有一个吐蕃,而且还是专门冒出来祸祸唐朝的(几乎与唐朝同兴同亡)。至于古三哥,我们的先人也觉得那是个神奇的地方,于是玄奘去转悠了一圈都能被人改编出一大堆光怪陆离的故事。至于说威胁和强大什么的……这就有点搞笑了,毕竟大汉朝的手下败将如匈奴人、乌孙人都能揍得大月氏人满地乱窜,而大月氏人搞出的那个贵霜王朝却能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称王称霸,还敢号称欧亚四大强国之一(另三个是汉朝、罗马和安息)。


大月氏只是在古三哥的地盘上称王称霸的外来统治者之一
于是在古三哥的土地上搞风搞雨的王玄策,就注定成了一个悲剧……
背景:结盟天竺合击吐蕃是王玄策得以出使的主要原因。自从汉末黄巾之乱以后,中原便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时间长达近400年。在此期间内有匈奴、鲜卑等外来民族喧宾夺主,外有柔然、突厥、吐谷浑等新兴游牧民族威胁边关,汉人政权一度被挤压到东南一隅而摇摇欲坠。不过自隋文帝杨坚之后华夏再度一统,尤其是唐朝立国之后,便开始了对周边四夷的疯狂反攻。


煌煌大唐,魏巍盛世,与两汉并列为中国古代王朝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间,将东突厥、薛延陀、高昌等敌对势力打到灭国,吐谷浑被揍成了藩属国,西突厥、契丹以及西域诸国(族)纷纷臣服,李大帝一时间成了那些曾经凶恶如狼、如今温顺似羊的异族口中的“天可汗”。
不过李大帝是人不是神,当然会有人表示不服,比如高句丽人。可李大帝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一战打没了高句丽人的进攻能力之后,就对这帮生在穷乡僻壤的“刁民”失去了兴趣,打算留给儿子练手【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灭掉高句丽】。不过另一个强大的对手吐蕃人,李大帝就拿他们没辙了。
吐蕃是个古老的民族,但是文明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不过就在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也就是唐朝立国的那一年,论赞弄囊也统一了高原,吐蕃的势力开始迅速膨胀。到了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时,论赞弄囊的儿子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正式建立了吐蕃帝国,随即便与同处于扩张期的唐朝发生了冲突。


唐朝一度打得四夷宾服,唯独拿吐蕃无可奈何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赞干布以吐谷浑挑拨离间、导致其求娶大唐公主遭拒为由,发兵20万入侵吐谷浑。当然这只是借口——就在3年前,李世民遣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名将揍得吐谷浑屁滚尿流,并杀老王、立新王,使其彻底成了大唐的藩属。
吐谷浑本事不大,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吐蕃想要扩张,最理想的方向就是河陇和西域地区,而吐谷浑正好阻隔其间挡住了吐蕃人的去路。所以松赞干布不能容忍吐谷浑落入唐人的手中,因为那就意味着吐蕃人被困在高原之上,再无施展的空间。
面对来势汹汹的吐蕃大军,李大帝当然不会怂,立刻调兵遣将给了吐蕃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这一战双方都未尽全力,吐蕃人受小挫即退,唐军也未趁胜追击。为啥?因为松赞干布的地位也不稳固,全靠大军震慑部族,所以面对强大的唐军他没有取胜的信心,便不肯拼光保命的老本;而李大帝也感受到了吐蕃人的强悍,收起了先前的轻视之心。而且那块高原地贫人稀,唐军上去喘气都费劲,打下了也无法实际统治,还不如堵住吐蕃人下来的必经之路,安生过日子得了。

曾经以一人之力灭一国的王玄策,是个什么样的人?

2.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但为什么不出名?

王玄策是唐初人,在唐太宗与高宗时期曾四次出使印度,而他创下一人灭一国传奇是在贞观二十一年第二次出访印度。 当时北印度的戒日王刚过世,其臣下阿罗那顺篡位,为了怕消息走漏,所以连大唐的使节团也不放过。

3.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这是真的吗?有什么依据吗?

我认为这不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会去消灭一个国家,如果这个人是特别的神通广大的人,他也不可能仅仅凭借着自己一个人,最后就战胜这个国家。不过有可能是他通过自己的实力,去各个国家去借一些兵力,然后对这些士兵的进行统帅,最后去通过这一些士兵,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想法,消灭这最后的一个国家。不过这个国家肯定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所被灭的,而是因为一群人的力量被灭的。

因为独木难成林,如果不是王玄策在吐鲁番借了很多的士兵,他自己通过自己的能力也是不可能会消灭这个国家的。因为他有这么强劲的兵力,吐鲁番的兵力在所有的国家中也算是比较出名的,所以凭借着这么强的兵,去讨伐一个小小的天竺国,岂不是得心应手的一件事情。况且即使是吐鲁番的士兵并不强壮,那么他也是借了近上万个人,与当时天竺国近千人的兵力相比,肯定是要从人数可以碾压的。

拥有这么多的士兵,再加上当时王玄策治理这一些士兵有一些方法,再加上他们之间的比较有默契的感觉,甚至他们之间也有一些合作的契合感。最主要的是在那个时候,印度的国家情况不比当时的吐鲁番,毕竟一个国家的内部矛盾也是严重者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所以仅仅依靠着那样的一个情况,是没有办法简单的进行一些组织的。

而王玄策也是出准了当时的时机,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他就选择去消灭这一个国家,毕竟如果可以消灭这个国家,就可以获得这个国家的兵力,还有一些财产,对于自己国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这是真的吗?有什么依据吗?

4.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但为什么不出名?

王玄策是唐初人,在唐太宗与高宗时期曾四次出使印度,而他创下一人灭一国传奇是在贞观二十一年第二次出访印度。 当时北印度的戒日王刚过世,其臣下阿罗那顺篡位,为了怕消息走漏,所以连大唐的使节团也不放过。

5. 王玄策当时真的是一人灭一国吗?


王玄策当时真的是一人灭一国吗?

6. 王玄策真的做过一人灭一国的牛事吗?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年-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643年3月,王玄策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印度使节回国。同年12月,到达摩揭陀国王舍城,互申两国之好。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再次出使印度,同时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
不想,此时称霸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君戒日王已死,其所属的各地封建势力经过一番角逐,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立。阿罗那顺听说唐使途经吐蕃而来,且唐蕃关系密切,担心双方联合对自己不利,就发兵劫杀唐使。猝不及防的大唐使团除正副使外皆殉难。
被俘入狱后的王玄策和蒋仁师得到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逃出了牢笼。此时,有两条路摆在二人面前:一是逃回大唐复命,请朝廷定夺;二是以大唐名义借兵复仇。

在那个通讯与交通皆不发达的年代,远赴绝域的外交人员可不比今天,既享受豁免特权,又比较崇洋缺钙。 那时的外交人员很多是渴望立功异域的奇男子和报仇不隔夜的伟丈夫。受了那么大的委曲,死了那么多一路走来的兄弟,却让一个域外小邦如此欺侮,怎么能忍得下这口气,更没脸跑回朝廷哭求。只有像班超、傅介子那样提剑报仇才是正理。
打定主意的王玄策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玛拉雅山脉为目标,到了已臣服吐蕃的尼泊尔,以迎娶唐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朝具有友好关系的吐蕃之王的名义借得骑兵七千人。蒋仁师则直接找到吐蕃借兵千余,再加上二人传檄附近大唐藩属国征得的援兵,共计万余人。
王玄策与蒋仁师合兵一处,遂自命为行军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大张旗鼓地直扑印度。这些借来的兵可谓乌合之众,可是到了王玄策的手里立马变成嗷嗷叫的天降雄师,从北向南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印度国内的一切阻挡力量。

在阿罗那顺的都城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举击溃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惧,只得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猛攻多日。茶博和罗城很快兵溃城破,阿罗那顺弃城而逃。破城之后,王玄策杀鸡儆猴,将当初的叛乱者斩首三千。
王玄策率军一路追杀,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一万多,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入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 而中印度兵将与王军甫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只得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派兵增援,同时招集残部准备反攻。玄策、师仁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击败阿罗顺那残部。阿罗顺那逃至恒河边,正准备渡河逃命,蒋师仁率军赶到,一战下来,阿罗那顺被擒,男女一万两千人被掳,并得到牛马大象等牲畜三万头,至此王玄策军全胜。蒋师仁留下阿罗顺那,余众尽屠以报前仇。
不久,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由于东印度曾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灭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王玄策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
印度历史上曾多次被异国入侵,但从来还没有一两个人靠着借来的军队就灭了他们的国家,所以王、蒋二人以雷霆霹雳般的神威,风卷残云般的气势震撼了南亚次大陆,也彻底震惊了这片大陆上的古印度各邦国,于是这些邦国争先恐后地遣使献上牲畜劳军,奉上各种珍宝和地图以示臣服。
王玄策把各邦国的事务安顿好,就押送着阿罗那顺回国述职了。
面对不费一帑,一劳一兵而取得的空前大捷,唐太宗大喜,下诏封赏王玄策,授散朝大夫。
崇尚军功的唐朝本来由更多的机会,让王玄策发挥才干。可惜,在王玄策横扫印度的过程中,俘获过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此人自称有长生不老之术,而且不知用何方法取得了唐太宗的信任,为其炼制“延年之药”,结果可想而知,就在王玄策归国仅一年后,服食了外来和尚仙药的唐太宗便“白日飞升”了。王玄策因此受到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
这就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后来的评书里对情节有所夸大,但基本符合史实。
望采纳

7.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吗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间三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643年3月,王玄策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印度使节回国。同年12月,到达摩揭陀国王舍城,互申两国之好。

在阿罗那顺的都城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举击溃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惧,只得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猛攻多日。茶博和罗城很快兵溃城破,阿罗那顺弃城而逃。
破城之后,王玄策杀鸡儆猴,将当初的叛乱者斩首三千。王玄策率军一路追杀,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一万多,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入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而中印度兵将与王军甫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只得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派兵增援,同时招集残部准备反攻。玄策、师仁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击败阿罗顺那残部。
阿罗顺那逃至恒河边,正准备渡河逃命,蒋师仁率军赶到,一战下来,阿罗那顺被擒,男女一万两千人被掳,并得到牛马大象等牲畜三万头,至此王玄策军全胜。蒋师仁留下阿罗顺那,余众尽屠以报前仇。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吗

8.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吗?王玄策简介

 在中华名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名人典故,想必很多人都听说一人灭一国的创奇故事。而这个人就是王玄策,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年―661年)间四次(另一说三次)出使印度的使节。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SCv奇闻怪事_科学探索_新鲜事_台湾新闻_百战网
  SCv奇闻怪事_科学探索_新鲜事_台湾新闻_百战网
  643年3月,王玄策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印度使节回国。同年12月,到达摩揭陀国王舍城,互申两国之好。SCv奇闻怪事_科学探索_新鲜事_台湾新闻_百战网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再次出使印度,同时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SCv奇闻怪事_科学探索_新鲜事_台湾新闻_百战网
  不想,此时称霸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君戒日王已死,其所属的各地封建势力经过一番角逐,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立。阿罗那顺听说唐使途经吐蕃而来王玄策简介,且唐蕃关系密切,担心双方联合对自己不利,就发兵劫杀唐使。猝不及防的大唐使团除正副使外皆殉难。SCv奇闻怪事_科学探索_新鲜事_台湾新闻_百战网
   
  之后为报仇王玄策发檄文征召军队,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之后凭借这些人灭了中印度。SCv奇闻怪事_科学探索_新鲜事_台湾新闻_百战网
  DSAJFDKASLJFASF09U2084758190347589bdfs08035t23t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王玄策简介,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nd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